会员服务

MEMBER SERVICES

端午文化节征文展|万水千山“粽”是情,浓情四溢念家乡

TIME:2022-06-01


(朱叙国)

端午节与春节、清明节、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,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古人有云: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”,每逢节日到来的时候,我们常常会想起家乡的点点滴滴。

一、端午节的由来

端午节源于古代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的图腾祭祀,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、祈福辟邪的节日,在战国时期,我国历史上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这天,抱石跳汨罗江自尽,于是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。

端午节的两个标志性习俗就是吃粽子和赛龙舟,吃粽子和赛龙舟的来源都与屈原有关,在屈原投江后,人们便纷纷划船追赶,想要将屈原的尸体打捞上来,但是并没有打捞到,于是人们为了不让鱼虾伤害屈原的躯体,便用竹筒装入糯米投入江中,后来慢慢发展了吃粽子和赛龙舟两大习俗。

二、嘉兴粽子的历史

嘉兴粽子的历史源远流长,六、七千年前,先民们孕育了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——马家浜文化,这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源头之一,也是我国稻作最早的起源地之一。汉唐以来,嘉兴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稻作区,被誉为“天下粮仓”。唐朝李翰在《嘉兴屯田政纪绩》中说到:“嘉禾一穰,江淮为之康;嘉禾一歉,江淮为之俭。”清朝嘉兴府知府许瑶光重辑《嘉兴府志》卷三十三《物产》中提到:19世纪中叶时,嘉兴府地区所产的糯米品种就有诸如:白壳、乌簔、鸡脚、虾须、蟹爪、香糯、陈糯、芦花糯、羊脂糯等三十几个品种。同时,嘉兴历史上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猪生产基地,肉鸡和鲜蛋产量和质量也很高。这些丰富优质的农副产品原料,为发展各类花色粽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,这也是后来形成嘉兴粽子独特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
嘉兴粽子作为一种端午节民俗食品,粽子在嘉兴一带流播的历史,最迟可以追溯到明代。明朝《万历秀水县志》卷一提到:“端午贴符悬艾啖角黍饮蒲黄酒,妇女制绘为人形佩之曰健人,幼者系彩索于臂。”明朝《崇祯嘉兴县志》卷十五提到:“五日为端阳节,祀先收药草,食角黍。”而且,随着民间习俗的传承发展,粽子的制作技艺也日渐成熟。明《续修四库全书》第1115册中“易牙遗意”二卷提到:“粽子——用糯米淘净夹枣柿轧银杏赤豆以茭叶或箬叶裹之。”“又法:以艾叶浸米裹谓之艾香粽子,凡煮粽子必用稻柴灰淋汁煮亦有用些许石灰煮者欲其茭叶青而香也。”

到了清代,嘉兴民间在清明、端午节食粽的习俗更为具体丰富。清代项映薇着王寿、吴受福增补《古禾杂识》卷一提到:“清明日,攀柳条插户钚,小儿女发间缀柳叶。俗竞以是日前后上墓祭扫,焚烧纸钱;村人聚观,分享角黍。”“重午日,梁间贴朱砂辟邪符,胆瓶供葵花、艾叶,正午饮菖蒲雄黄酒。闺人作蟾蜍袋、蒜葫芦、金蜘蛛、绢老虎、钗梁缀、健人符;市上筛锣击鼓,跳黑面钟馗、红髯天师;南湖观竞渡。”“[寿案]是日食角黍,谚云‘未吃端午粽,寒衣不可送’”。直至清朝末期,嘉兴一带城乡,每逢过年、过清明节、过端午节,几乎是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。不仅自己家人作为节令食品,而且还作为礼品馈赠亲友,甚至成为老百姓日常食用的点心食品,在许多城镇都出现了专售粽子的店铺。如今,粽子已然成为民间流传甚广的美食。

除了传统习俗对嘉兴粽子的流传产生重要影响外,嘉兴地区悠久灿烂的点心文化也推动了粽子制作技艺的发展。央视纪录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中,嘉兴粽子的飘香美味被展现得淋漓尽致。嘉兴在每年初夏都会举办中国嘉兴粽子节,全国各地粽子厂家云集,在嘉兴开展粽子文化系列活动,有粽子擂台赛、包粽子表演、百粽宴、参观粽子博物馆和龙舟赛等民俗活动。

三、在外游子念家乡

唐朝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到: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,写出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。在外漂泊的嘉兴人爱吃粽子,吃的是祖传的味道,新糯米、新蚕豆、新赤豆、新毛豆、还有碧绿的新箬叶。这是家的牵挂,这是乡的愁绪,这是爱的不舍。勤劳的嘉兴人,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,展现了绵长的文化自信和智慧创新。

万水千山“粽”是情,浓情四溢念家乡。粽子是嘉兴人自小刻在回忆里的成长烙印,粽子让离开家乡的游子们思念散着稻米浓香的故园,粽子也让各地食货们的版图上多了个红色文化的嘉兴,而舌尖上的中国又多了个不可或缺的成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