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员服务

MEMBER SERVICES

《漆园》诞生,嘉兴读书风气一种

TIME:2023-01-10


文/周伟达


 乐见嘉兴读书风气之盛,渊源不断涌现的民刊便是明证。

 在我所认识的书友中,就有桐乡夏春锦兄主持的《梧桐影》,嘉善禾塘兄、子仪女士主持的《分湖》,上个月底又有桐乡王净兄主持的《漆园》创刊号问世。这些民刊大多由书友自行自费发起,或一人撑持,或几人合力,每期所印数十册到数百册不等,刊印后赠予书友同道,不取分文,固然可以说这么做有整理弘扬地方文化的点滴考量,实际上纯粹到底,无非是在漫长岁月中寻些同行者,一起读书进步罢了。出版家张元济先生晚年手书对联说得好,“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,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”。办刊当然是为读书,而读书人所言所行,如有积德之用,那也便无愧所读之书了。

 说回王净兄的《漆园》,王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生于安徽,后求学外出,毕业后客居江南,在桐乡高级中学担任语文老师。看创刊号上的“漆园纪事”可见,办刊之念头始于2018年12月23日,谓之“拟创刊读书杂志《漆园》”,到2022年12月29日校对完毕,定稿,交付印刷,已流去四年多光阴。

 如何取得“漆园”之名?王净兄与我谈及几层意思,一是他乃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漆园街道人,漆园二字便是慰藉乡愁的所在了,二是庄子曾为漆园吏,也算一种关联,三是他在创刊词《作为生活方式的阅读和写作》中谈及“每当夜坐书房,一卷在手,内心稍能安宁”,“将‘漆园’作为这本读书杂志的名字,则是为了延续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嗜好”,“人生如寄,写下既是永恒,许多年后,这些不断逝去的琐碎时间或许因为文字的挽留,而存有一些珍贵的回忆”,如此看来,“漆园”也便是永恒的精神家园了。

 《漆园》刊名由画家陈丹青先生题写,封面插图是吴浩然先生的《一担秋色》,封二也是吴浩然先生的漫画《黄土筑墙茅盖屋,门前一树紫荆花》,封三是许雅颖女士的书法,封底有蔡泓杰先生篆刻的“漆园”二字,整体设计素朴典雅。目录除创刊词外,分为“荐读”、“序跋”、“书话”、“故实”、“简札”、“访谈”、“私人阅读史”、“纪事”、“荐书”等栏目,细看篇目则有江弱水《顾随先生的讲堂》、邹汉明《昔人雅事》、桑农《〈名家谈音乐〉编者序》、钟桂松《〈封面子恺〉序》、俞尚曦《〈桐乡书画篆刻人物〉跋》、朱煜《〈教书记〉自序》、茱萸《捉影与捕风》、张天杰《读莫砺锋〈浮生琐忆〉》、胡忠伟《读犁札记》、金锐《书缘四则》、寒鸦《读丸山真男的福泽谕吉论》、董宁文《编刊十年琐忆》、夏河《谈杨绛致费孝通的一封信》、李树德《林憾庐与鲁迅》、陈满意《严恩椿的短暂一生》、宋烈毅《江北书简》、王净访陆军《陆老师和他们的海盐读书会》、沈爱君访曲宏伟《深度阅读的内力和外力》、尤佑《我的精神简史》、陈红华《始于〈猎人日记〉》、漆园纪事、征稿启事、编后记以及段义孚《恋地情结》《空间与地方》《浪漫地理学》《制造宠物》。

 《漆园》创刊号共112页篇幅,内容大致围绕读书展开,有地方作者文章,也不乏名家作品,这些书人书事很好地诠释了“阅读即生活”,诚如编者在编后记收尾之句所言:“阅读和写作,并非生活之外的虚无之举和偶然点缀,它就在生活之中,是生活本身。它所产生的力量,就是生活本身的力量。”《漆园》才刚刚开始,作为读者,我对它的将来充满期待。而《漆园》之外,王净作为高中语文教师,也与学生一起办过《朝花》《文华》等文学类报纸,在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,看到更宽广的世界。

 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?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回答。我能想到的一种回答来自小说家余华,在余华逐渐扩张的阅读版图里,川端康成、卡夫卡、福克纳、加西亚·马尔克斯、布鲁诺·舒尔茨、辛格、契诃夫、胡安·鲁尔福、博尔赫斯、鲁迅等文学名家都拥有姓名,直到有一天余华自己也跻身于优秀小说家的行列。余华将他的阅读版图命名为“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”,他说:“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,都会被它们带走。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孩子,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,模仿着它们的步伐,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,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。它们将我带走,然后又让我独自一人回去。当我回来之后,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。”

写于2023年1月7日下午

官6.jpg